徐冠林教授华语演讲第二部分

南大将在前人的基础上迈进 

徐冠林


  联合早报编者按:这是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徐冠林教授演讲的第二部分,着重谈论南大的结构与今后的发展。

  这几个月来,在重新认识南洋大学的同时,我也慢慢了解了南洋理工大学内部的结构与运作系统。目前的系统,可说是一个完全以工科为主的南洋理工学院演变而成的系统,与中华文化,与前面的南洋大学没有多大的关联。我们的教职员,除了一些南大校友之外,多数对前南大没有任何认识,也没有任何感情。教职员尚且如此,学生更不用说了。

  如何鼓动起这些对前南大没有任何感情的师生?前天,我们在迎新周,举办了一个很活泼、有趣的传承之路认识前南大的活动。结果来了1700人,里面有学生、老师、校友,还有他们的家人,三代同堂一起来。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活动,我想,我们如果能够举办多一些类似的活动,为他们营造多一些认识前南大的机会,慢慢,情况就会改变了。

  我看南洋理工大学,是有它具竞争力的优势。经过二十年的苦心经营,大学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基础。工程方面,由于大量培训师资,做研究的能量很大,有个别教授已经能在国际上竞争。


前校长詹道存功不可没


  南大能与世界名校如麻省理工学院,斯坦福大学,加州理工学院等合作,就是靠这个基础搞起来的。南洋理工大学今天有这样的基础,主导大学的陈庆炎副总理和前校长詹道存博士功不可没。

  另一方面,以英语教学的环境,加上一部分精通双语的老师,我们建立了一个备受商界人士欢迎的南洋商学院。而且,我们还特别开办专以华文教学的管理经济学硕士班,给来自中国的市长上课。这个课程,给新加坡在中国的商机带来广大的联系网络。过去多年,这个课程有超过200位的中国市长来上课。这可说为南大进军中国,张开了一个极广阔的人脉网络。

  这里,让我给各位介绍一下南洋理工大学最近的情况。

  大家可以看到,现在的南大学生人数,有前南大的十倍。在毕业生就业方面比国大还强。跟过去的南大比,缺的是文学院和理学院给予的全面教育和精神的培养。

  当然,教学语言是英语。但是,如果南大能生存到今天,在这个以英语为主的社会,是不是也会改成以英语教学,而仍能保存中华文化的环境呢?华侨中学和华中初级学院的优秀成绩,就是华社在中学六年教育方面所做到的辉煌成果。

  南洋理工大学虽然有很强的潜力,但是我们还没有引进最重要的资源。这就是南洋大学的传统和精神。

  我自从“由华入英”之后,在一个纯英语的环境里,我学到了不少经验与知识。我发觉到,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竟有那么大的分歧。比方说,为人处事方面,华人重感情,关系,有时会为此误了大事。优点却是以精神培养为重点、敢拼,能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愚公移山精神。西方则重效率、规则、法律,缺点是太没人情味,使士气低沉。优点是能就事论事,能以客观的立场解决感情上纠缠不清的问题。


自强不息对新加坡是件好事


  新加坡号称中西合璧,包容兼收东方儒家思想与西方管理系统,但是事实上我们基本上用的是西方的管理方式,而且缺乏西方文化的根基。西方思想的吸收,缺乏文化的平衡,使我们许多人太功利,太务实,对国家,对人民都没有任何感情、理想。一有问题就往外逃,这也就是吴作栋总理所说的逃兵。我们现在的问题是,能逃的人,主要受的是西方教育。读过岳飞的人,比较会做守将的人,也许反而没有那么多人有机会逃出去。

  从1997年金融危机开始,新加坡经济就开始有了一些问题。经济结构上的问题开始日趋明显,尤其是在本地企业的发展方面,缺乏自发的创业精神。整体的感觉就是人民太依赖政府,过去创立南大时的拼搏精神,在大学生身上已经很少看到。

  我到了南大之后,花了不少功夫深入的了解南洋大学的创校史。我觉得,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机会,在办校改革时,同时把南大精神引进大学。这样有两个好处:第一,经过五年十年的努力,能帮助新加坡改造大环境,对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。第二,能使先人的南大精神,不只在民间和校友之中延续下去,还能有一个强有力的大学环境把它发扬光大,成为新加坡国家人民精神上的支柱。

  正好在这个时候,教育部提出新加坡大学教育的改革方案,其中的重点之一是让南洋理工大学建立人文学院、理学院、设计与传媒学院,成为另一所综合性大学,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庭抗礼。本科生由目前的1万6000人增加到2万3000人。

  两年之后,当三所新学院成立时,正是2005年,南洋大学创校的50周年纪念。如果到时我们能把南洋大学创校的自强不息、自立更生、力争上游、热爱文化的精神,在已有强大竞争基础的南洋理工大学培养出来,那对新加坡,对东南亚,对亚洲,对世界都是个好事。

  我在前几天举行的迎新典礼上,对新生说,虽然现在新加坡的毕业生找工作有困难,但是如果与从前,南洋大学的毕业生学位不受承认,找工作处处碰壁相比,可说是小巫见大巫。现在正是我们学生必须承接起前南大生那种坚忍不拔,无论什么环境都成闯出一个春天来的时候。


以开放眼光正视未来


  在培养南大精神的同时,我们也必须正视南大的历史,让倡办人陈六使先生找到合理的定位,在学校里作出衔接新旧南大的恰当安排。这样一来,我们就可以理所当然的以2005年为新南洋大学的起点,把南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传统合而为一,把历史的伤口缝上,造福国人。

  我们已把陈六使先生的铜像,从在华裔馆一个不显眼的地方,移到楼下大堂,让每一个进出华裔馆的人,都能向他致敬。我们也跟华裔馆的管理层,包括许通美教授和王赓武教授商讨如何使华裔馆重回南大怀抱的事。跟华社重建密切联系的同时,我们也开始商讨重修华裔馆的可能性。

  未来重建南洋大学,是我在南洋理工大学的工作重点之一。当然,重建的南洋大学,不可能和原来的南洋大学一样。我们也不可能以复古的方式在21世纪办校。我们必须以开放的眼光正视未来,重视现在大学的使命,好好的改革校政,才能完成这个历史性的任务。

  在这里我必须感谢家父徐其礼先生。他与亡母林仪贞女士给予我们三兄妹的培育、教养,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,用之不绝的宝藏。我生平最遗憾的一件事,是家母没有看到我当上南大校长。

  家父对我在南大掌校,是非常高兴的。他可能不知道,他的生平资历与背景,对我衔接新旧南大的工作,起着关键性的作用。他等于是我对华社,对关心前南大的人的介绍人,让我与关心华文教育的人士,没见面之前已做好心理准备。

  我上任之前,传闻已经是沸沸扬扬。这可能与我的双语背景有关。我相信有许多人在猜测我任命背后的目的。其实,我所以当上南大校长,是南大理事会为了实现未来办校的目标。

  有记者问我,为什么这么热衷做南大复名的工作,是不是受到更高层次的指示。我可以告诉大家,没有。这股推动的力量,并不是来自更高的层次,而是来自你们,是来自华社,还有南大校友对我的殷切期盼,我感觉我必须为南大做些该做的事。

  当然,理事会宣布我获选校长时,对我能运用双语的认可,也表示当局是看到而且承认南大与华社的关系。这让我日后在发挥南大独特性时,没有后顾之忧。

  我上任之后,媒体不断的找我访谈。访谈之中,很自然的流露出华文社团对南大的情结。媒体最关心的课题,可说是南大复名的可能性。这表现出华社对南大问题念念不忘。

  虽然1980年南大并入国大是既成的事实,但我从和许多人的对话,了解他们并没有接受南大只是与新大合并,却仍然存活的事实。在许多关心南大的国人心中,南大已经在1980年死亡。

  90年代中期南洋理工大学开始向南大毕业生招手,重新燃起了大家对南大重生的期望。可惜过了多年没有什么行动,这炽热的心又开始冷却了。


注入南大精神的重要时刻


  1955年创办的南洋大学与华文教育是一体的。新加坡政治与经济的大趋势使华文教育没落,同时也关闭了南洋大学。但是南大精神并没有消失。这20年来南大精神正通过南大校友,在社会各个角落彰显着。

  南洋理工大学是新加坡国际化的产物。开始时只在共用校园方面与南洋大学有关。现在开始注入南大精神,虽然晚了一些,但是为了未来的学生,国家的未来发展,这是必须的。因为国家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,我们的未来,不再是一条清楚明晰的康庄大道,而是一个藏有恶魔和奖赏的迷宫。新加坡人正站在迷宫前,没有指南针,前途茫茫。这正是注入南大精神的重要时刻。

  所以,在重办综合性大学的同时,我们不可错过把南洋理工大学和南洋大学联结起来的历史性机会。我相信,南洋大学重办之后,对华文教育会有很大的鼓动作用。

  我们并不打算把南洋大学再改回以华文教学。认识国际大趋势的人都知道,英语的国际地位并不会因为中国经济的起飞而有所改变。反之,连大批的中国学生都蜂拥而上学习英文,我们更不可能开倒车。

  前几个月,我曾经接受本地一个叫《圆切线》华文时事刊物的的访问。跟他们几位年轻人谈话,使我对他们那股用华文讨论国家大事,华文绝对是第一等语文的自信心感到钦佩。他们精通华文和英文,对非华文毫不排斥。这样的人,正是南大要培养的学生。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双语精通,运用自如,但是我们决意创造一个优越的环境,让有能力的学生有机会发展他们的潜能。


开创更灵活华语学习环境


  另方面,为了提升我国华文教育的水平,南大可以在教育学院方面与教育部合作,开创更灵活的学华语环境,让能成为华文精英的学生,都在学习别科的同时,仍能学习华文。这也意味南大必须重建一个高水平的中文系,要建一个在东南亚,甚至在东亚名列前茅的中文系。

  中国北京大学许智宏校长已经接受我们的邀请,从7月1日起,加入南洋理工大学的理事会,为期两年。与北京大学的合作,我的设想是邀请北大的教授来南大,做两年的客卿教授,我们的学生去北大上课。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,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摇篮。我们会好好善用许校长的经验、意见,借助北京大学的实力,建立一支强大的教授队伍。

  另外,我们还要向台湾和香港的大学取经,邀请他们知名的教授来南大讲课。上星期趁《联合早报》举办“名家谈名城”论坛之便,我邀请台湾知名作家龙应台一起吃晚饭,并且邀请她在香港城市大学讲课后,考虑到南大来。龙应台的反应很积极,她对我说,新加坡是一个她很愿意探索的地方。

  开设了人文学院之后,我们会让学生在选课方面有最大的自由。想在中华语言文化方面深造的学生,也能念工程或者商科。这样一来,学生不须要放弃专业课程也可以双主修或副修的方式选修中文课程。这样南大各学系的学生,都能通过在中文系的学习,好好地掌握有关中国语言、文学、文化甚至政治、经济等的知识,到中国去时,能做好更充分的准备。

  放眼世界,未来50年的经济超强,很可能是由美国,欧盟,中国,日本四分天下。新加坡这一个小红点,要在高收入国家中找出路,人民必须有很强的适应能力,在国际化舞台上能演会唱,对各国文化都有所认识。

  未来的南洋大学,除了培养学生的世界观,进军美国,欧洲,日本之外,还要以南大精神的基础,在对中国进军时收事半功倍之效。到时,我国的华文教育,一定会有第二次的百花齐放。让我们拭目以待。谢谢各位。

(下) 

(原载:联合早报2003年7月31日)

<< Back

 
Copyright © 2001 The Association Of Nanyang University Graduates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