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合早报评论文章

新南大应走出新方向


  过去,一提起原南洋大学,老一辈华人都不免感慨万千,将它的关闭当作心里永远的痛。旧南大已经结束二十多年了,华社的这个伤口早已结疤,今天再提南大,悲情依旧,豪情已减。无论是政府、华社,还是原南大学生,尽管对南大的历史有不同的解读与体会,但有一点倒是一致的:南大必须向前看,必须与时并进。 

  华社、原南大生要走出悲情,而国家领袖要走出历史的阴影,要务是把南大重新塑造为受到国际尊重,能给国家带来荣耀的优秀大学。在这个基础上,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要如何继承原南大的精神,如何将华社与原南大生对母校的感情,转化为对新南大的关怀与支持,就成为一个有积极意义的课题。 

  针对南大的历史、现状与未来,新任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徐冠林教授本月26日作了一次重要演讲。这场交织着理性与感性的演讲,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南大新舵手的思路与风格,也看到南大的新方向、新希望。 

  这次演讲的基本精神是:既尊重历史,但又不要重演历史;既继承传统,又不要受传统束缚;在保持以英文教学为主的同时,又不忽视华文的潜力与价值。 

  过去三十多年来新加坡语文环境变迁如何对南大造成影响,徐教授作了精辟的分析。他指出:整个新加坡社会“由华入英”的大趋势,是新加坡整体经济转型的结果。这说明了一个问题:绝大多数新加坡人的人生哲学是实用主义。对一种语文的学习与使用的意愿与积极性,往往是视这种语文的“含金量”的高低而定。 

  今天,由于中国的崛起,华文的“含金量”后市看起,所以,徐教授说:今日的新加坡“已经没有人反对华文的实用价值……现在提倡华文,已经有了符合经济利益的务实理由。”重建一个高水平的中文系,是徐教授出掌南大后的一个重要举措,校方将鼓励全校各学系的学生选修中文系的课程。 

  对于华文在新加坡的前途,我们在乐观中也存有隐忧。根本的原因在于:有一部分精通英文但本身不通晓华文的精英,将提倡华文视为对自己既得利益的威胁,而这些人又非等闲之辈。南大要是按照徐教授的设想逐步加强华文教学,开创更灵活的华语传习环境,是很可能面对阻力与反对的。 

  显然,除非出现某种天翻地覆的事故,新加坡的教育和语文环境是不会出现大改变的,新南大要恢复为一所华文大学也不可能。因此,建立一个有名望的中文系,是至为实际的构想。 

  不过我们认为,南大也不应以一个高水平的中文系而满足,而应认真考虑将中文系加强与扩大为华文学院,甚至可以考虑与中国的一流大学联办这个学院。这样,新加坡就有望成为东南亚的华文与汉学进修与研究中心,这对新加坡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。 

  从徐教授的讲话,我们强烈感受到未来南大将不断加强人文教育。这是令人激赏的新思维。原南大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浓郁的人文气氛,新南大要加强人文教育,这可视为对原南大精神的继承。 

  况且,新南大要跟国立大学并驾齐驱,就要力创本身的强项与优势。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氛与建立一支强大的华文教学队伍,正可作为新南大鲜明的特色。 


(原载:联合早报2003年7月30日)

<< Back

 
Copyright © 2001 The Association Of Nanyang University Graduates. All rights reserved.